聚焦·文物保护(二)丨让文威客电竞首页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5-04-19 00:37:32    浏览:

[返回]

  威客电竞威客电竞日前,东北首家考古主题博物馆辽宁考古博物馆开始试运行,数百件曾深藏库房的文物走上展台。其中,精心布置的“源远红山文化考古最新成果展”表达严谨、注释精确,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红山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一直以来都是辽宁省政协关心和推动的课题之一。省政协委员王轩龙曾多次就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向省政协提交提案,建议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2024年8月,历经5个多月的维护修缮工程竣工,牛河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全新姿态重新开园。

  今年1月召开的省两会上,王轩龙继续呼吁对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及其周边同期遗址进行串联整合,共同推进遗址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2月7日,2025年辽宁全省文物局长会议在沈召开,会议在统筹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提出,将加强牛河梁红山文化挖掘阐释研究宣传,组织修编《牛河梁遗址保护规划》,建强红山文化研究院,谋划举办高水平研究成果交流展示活动,扩大红山文化影响。3月,全国政协委员、辽宁省政协副主席姜军又将关于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带上了全国两会。

  辽宁省政协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着眼点不止于红山文化。2024年11月6日,省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经过三次调研后,在朝阳市组织召开“加强我省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和管理”界别协商座谈会。

  朝阳是辽宁省的文物大市。2024年6月上旬,市政协副主席刘继春带队对朝阳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进行监督性视察。随后,朝阳市政协向市委报送了《关于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监督性调研视察报告》,提出5个方面17条具体建议,其中11条建议被市委印发的《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促进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借鉴采纳。

  不只是朝阳,阜新市也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仅阜新市政协文史馆就馆藏有古籍2万余部,一些蒙、藏、满文文献填补了国内外研究领域的空白。2024年,辽宁省政协组织文旅融合发展调研组到阜新市查海遗址博物馆等地调研,就查海遗址继续发掘及扩建博物馆等问题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此外,阜新市政协也向市委报送《关于推进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察报告》《关于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威客电竞首页,增强阜新文化自信的建议》,得到市委主要领导的批示。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沈阳,2024年12月,市政协主席于学利带领政协委员和专家,对沈阳方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开展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就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方城历史文化资源、引领业态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记者 王金晶)

  “闽之有城,自冶城始”,坐落于福建福州中轴线北段的冶山,是福州最古老的文化遗址,被誉为“闽都之根”,如今已在此建成了一座开放式的文化公园冶山春秋园。“不承想,昔日的闽越王宫,如今就是家门口的公园。”从春天到冬天,一年四季里,冶山春秋园成了许多市民游客的好去处,千年文化积淀与绿色生态文明在此交织出可持续发展的独特景致。

  “要从大局出发,统筹协调,建立整体规划,让文物焕发新光彩威客电竞首页,更好融入百姓生活。”今年以来,福建省政协“打造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提升福建文化影响力”网络议政远程协商暨重点关切问题情况通报会和网络议政活动在福州陆续召开,不少省政协委员深入其间展开调研时,如是呼吁。

  在通报会上,省政协委员和省委统战部(省侨办)、省委台办、省侨联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与专家学者、文化产业从业者代表面对面交流座谈时,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阐释闽南文化起源、发展脉络、时代价值,积极探索文物数据资源的展示和传播新途径,通过“科技﹢”的创新手段,为文化注入新活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需求。

  省政协副主席刘献祥赞同之余,希望要准确把握协商调研的重点方向,强化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创新性利用,创新“文化﹢产业”“文化﹢科技”等融合模式,有效推动闽南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生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

  早前,省政协主席滕佳材也曾带领部分委员走进冶山春秋博物馆开展调研,深入了解福州2200多年来的城市发展脉络、冶山文化文物遗迹、文化遗址保护历程。

  “当前,多地的文化遗产保护仍面临着成为濒危遗产的危机。”在委员们看来,全省要进一步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同时,深入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加强文物阐释、打造沉浸式体验,将可移动与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有机融合,让活化的文物巧妙走进老百姓生活,给人民群众带来滋养的温度。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城市历史文化遗址遗存蕴含着独特的时代价值,见证着城市的演绎历程,是城市文化的根脉和魂脉所在。”滕佳材表示,要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历史记忆。(记者 王惠兵)

  河南漯河市政协委员助力遗址保护开发让贾湖遗址成为中华文化典型标志

  “吹苑野风桃叶碧,压畦春露菜花黄。”春日的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北舞渡镇贾湖村风光旖旎。远处,油菜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近处,溪水潺潺、石路幽静,蓝天白云下,显得古色古香、别有风味。清明节前后,贾湖遗址公园凭借丰富的文化体验,吸引了大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作为距今9000至7500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贾湖文明曾创下11项“世界之最”,其中改写人类音乐史的贾湖骨笛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近年来,漯河市“以文化点亮城市”为引领,深挖贾湖文化文旅资源、推进重点项目、打造特色品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迈上新台阶。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漯河市政协认真学习贯彻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促进贾湖遗址保护方面的议题列入年度重点协商计划,深入调查研究。早在2023年,漯河市政协围绕“贾湖遗址综合保护利用”主题,召开协商座谈会。

  如何在文化遗产“火出圈”中作出政协贡献?记者在委员履职记录中找到答案:2018年,推动《加快贾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提案落地,助力次年博物馆破土动工;2021年,《加强贾湖遗址保护与开发》建议助推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2024年,武艳芳委员提交的《基层文博人才专项培养建议》转化为社情民意信息被省政协采用,并上报全国政协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破圈”传播,既要坚守文化根脉,也要创新表达方式。市政协积极参与贾湖文化的宣传,协助出版《礼乐之源》系列丛书,高规格、专业化、多形式推介;借助古迹遗址日等重大节点组织开展遗产保护宣教活动,增加公众对贾湖遗址的全面了解。

  “9000年前,贾湖先民吃什么、玩什么?”围绕贾湖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等,市政协开展“文史工作e课堂”“文史资料微播报”“文史知识小竞答”等活动,运用AI、VR等技术将漯河历史文化进行“活化”和展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贾湖考古遗址公园项目(二期)工程即将启动入口时光隧道、考古体验区等建设;博物馆二期骨笛馆及贾湖文化研究展示中心等规划正加速推进;秉持“村遗一体”理念,打造千年捕鱼池、贾湖大食堂等特色场景串起文旅产业链。贾湖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正在焕发新活力。(通讯员 刘勇 闫小超 记者 王有强)

  西安市政协委员献策让文物“活起来”科技赋能 全民共享

  习在西安考察时曾指出,“要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历史。西安作为千年古都,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更汇聚了丰富多彩的文物遗存。如何妥善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切实提高文物保护水平,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在日前闭幕的西安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上,委员们纷纷为此建言献策。

  “西安作为周、秦、汉、唐故都,周边遗址星罗棋布。近年来,随着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考古遗址公园巧妙借助创意展示、文化演艺以及文创产品开发,有力推动了旅游业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市政协委员、陕西鑫淼园林景观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穆兰建议,以创新为驱动,开发喜闻乐见的沉浸式体验新模式。围绕周、秦、汉、唐遗址,策划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源之旅”系列活动,广泛运用各类文化载体开展文化溯源活动,不断提升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影响力。借助数字化手段,赋能历史文化遗产,让珍宝“复活”,让“高冷”的历史文化遗产变得时尚而有温度。

  “作为历史文化信息的存储库,地下文物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西安是我国地下文物资源大市,因此,建设高水平地下文物保护技术平台,是赋能文物保护的迫切需求。”市政协委员、陕西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卓提出威客电竞首页,要加强文物保护工作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市文物保护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切实加大对文保工作的资金投入;探索市级文保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紧密联系,依靠文物保护“科研高地”进一步加强地下文物保护工作;通过设立地下文物保护专项、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等,吸引、支持本领域及相关方向的科研院所、科研工作者围绕地下文物保护与利用开展合作研究。

  “近年来,考古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但考古工地作为文物发掘的主战场,在以往基于文物安全、人员安全等因素考虑下,神秘且门禁森严,极少对外开放,与公众想要充分了解考古发掘的需要以及营造全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氛围相矛盾。”市政协委员、市司法局局长苏国峰建议,研究制定考古工地“公众开放日”的相关制度。由市文物主管部门研究制定规范,明确遗址“公众开放日”的开放时间段、开放条件、展示路线,文物安全的保护措施、公众参观行为准则,及时向社会公布,用以引导和规范公众参观的行为和保证文物遗迹的安全和自身安全。遴选出一小部分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考古工地作为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扩大开放范围,让公众共享考古全过程,吸引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记者 路强)

  云南普洱市政协助力守护千年茶韵 赓续历史文脉

  云南普洱,山水间蜿蜒的茶马古道,被誉为“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历经风雨沧桑的民族团结誓词碑,见证了云南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民族大团结的光辉历史;景迈山古茶林深处,是千年茶脉的源头;文昌宫门楼、走马转角楼、那柯里风雨桥等文保单位和重要文物点星罗棋布。为推进新时代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活化利用与创新发展,普洱市两级政协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守护千年历史文化根脉。普洱市内茶马古道遗址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77千米,茶马古道遗址主要文物140余段(处),普洱是拥有最长茶马古道遗址和最广覆盖范围的地级市。普洱市政协委员龙麟连续多年围绕茶马古道保护提交了《关于弘扬茶马古道文化,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提案。目前,普洱茶马古道景区路线标识图已经完成,部分破损的牌坊得到修缮,茶马古道附近设施得以完善。

  “当现代推土机半小时就能摧毁百年古道时,法治才是真正的糯米砂浆。”2024年11月,龙麟从政协文史委调任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编写《普洱市茶马古道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25年3月7日,普洱市文化和旅游局召开条例草案审改听证会。这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实施的第6天,普洱市茶马古道保护立法工作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宁洱县是普洱府古城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名茶、名道、名碑、名人是宁洱的四张历史文化名片。为更好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提质增效,2023年2024年,宁洱县政协连续两年开展古普洱府文化遗留文物开发利用情况调研并开展民主监督。

  “文物建筑的保护,更好的方法是让它真正活起来。”县政协委员许时斌全程参与调研并撰写了《关于宁洱黉学修缮建议》的提案。目前,宁洱黉学已引入资金进行修缮。在政协助力下,宁洱县保护性修复利用宁洱黉学、江西会馆、普洱茶局,推动演艺演出、民俗民宿、特色餐饮等业态植入,修复并合理利用以那柯里茶马古道为代表的5条茶马古道,讲好茶马古道故事,让文物、古建筑活化利用成为文旅“新动力”。

  作为全国唯一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有多处不可移动文物。景迈山古茶园申遗成功,更是澜沧县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澜沧县政协积极探索在地化保护创新路径,助力建立民族文物分级体系,制定村寨文保公约,推行三维保护机制;传承方面,开展工匠驻馆计划,建立跨境文化走廊

  “边疆文物保护既是文化守护战,更是边疆治理现代化的突破口。”普洱市政协委员、澜沧县博物馆副研究员熊登奎说,澜沧县政协推动开创了“民族文物精准保护﹢边疆治理能力提升﹢跨境文化互动”新模式,为文物保护提升提供了新的方案。(记者 吕金平 通讯员 徐宁)

  重庆武隆区政协聚焦做好文物保护“后半篇文章”

  在重庆市武隆区江口镇乌江腹地,随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名单的关口西汉一号墓发掘,该区实现了工程建设与文物保护双向发力;在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区政协委员、非遗传承人张麒麟把一片木叶吹出国门,其编写的《木叶吹奏》列入武隆区校本教材这些生动场景,正是武隆区以政协之能助推文物“活”起来的成果。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实施以来,武隆区政协以法治宣传、制度设计、业态融合等为抓手,探索出一条助推文化遗产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的焕新之路。

  武隆区现有1563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市第二。在区政协委员、区文化旅游委副主任郑庆华看来,要将法治贯穿于文物传承保护和阐释宣传之中。他提出,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提高文物保护工作质效,确保千年文脉赓续绵延。

  同声相应、同风而起,一场专题协商会就此展开。围绕“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普法宣传”,政协委员与有关部门开展协商交流: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构建协同保护机制、完善审判工作机制大家踊跃建言。

  区政协委员、区司法局局长徐华林既“出题”,也“答题”。他建议,通过“现场开庭、巡回审判、普法宣传”等形式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专项普法活动,以“观摩庭审、集中宣判”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乌江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总投资109亿元,是重庆市交通重点工程。动工前,彭平、代群君等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出,项目建设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先行”。该建议与文物部门的思路不谋而合,重庆白马航电枢纽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一经成立,小农场遗址、大元坝遗址、杨家坝遗址、土坎遗址等考古发掘项目便频传捷报,为抢救库区文物、延续历史文脉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白马航电枢纽工程的一个关键考古点,在天子坟遗址发掘的关口西汉一号墓,是西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木椁墓,也是重庆地区至今发现的唯一一座“清水墓”,不少出土文物为全国首次发现。据统计,从白马航电枢纽工程“抢”回来的文物约1500件。

  “丰厚的文物资源是武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王牌”“把文物价值转化为文化价值”委员们还将目光延续到如何做好文物保护“后半篇文章”上。吴沛委员建议,利用出土文物造型开发文创产品,让更多人了解西汉文化。由此,铜制香熏牛灯、漆器木盘、漆器首饰盒、楚韵丝巾、帆布挎包等5款文创产品一经推出便成爆款。

  一场场协商,一次次调研,守护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歇。今年,武隆区政协还先后围绕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司令部政治部旧址修缮、武隆博物馆提档升级、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等课题开展调研监督。委员们和职能部门、专家学者的共识逐渐凝聚,良策妙计正逐渐转化为工作举措一步步落实。(记者 凌云 通讯员 蒋红兰)

HTML地图 XML地图txt地图 | 冀ICP备18036528号-3

搜索